“新客专属”成理财市场新宠 收益率高但选择少
编者按
岁月长歌,山河无恙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
八十年光阴流转,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止。中华儿女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、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,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。
卢沟桥的炮声,点燃了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的爱国热情,也唤起了江西社会各界抗日救亡的民族觉醒。在这场全民抗战中,江西贡献了100多万兵员,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、爱国青年、文艺工作者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,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硝烟散尽,精神长存。连日来,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近多位抗战老兵,聆听革命故事,回望峥嵘岁月,传承红色基因,共筑和平丰碑,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。
王桂霞近照。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摄
夏日清晨,记者在新余市渝水区城南街道四眼井社区的一栋居民楼里,见到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——王桂霞。这位身形瘦小却精神矍铄的老兵,曾奋战在抗日战场救护一线,让许多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。现在,从战争硝烟中走来的她,安坐在家中庭院的沙发上,虽然许多记忆已经模糊,但眼神里依然充满坚定的目光,她向我们娓娓讲述起那段气壮山河、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……
“当时一心就想着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,我们参军的目的就是这个。”王桂霞出生于河北保定的一个贫苦家庭,1941年,年仅15岁的她受兄长影响,毅然选择参加革命,投身由八路军一二○师教导团和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的一个分队组成的抗大七分校。此后两年,她跟随学校辗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,途经大别山、富阳、鸡西等地,一路风餐露宿,不断穿越日军的重重封锁线,进行游击战,翻越摩天岭雪山,蹚过隆冬的冰河,吃尽了苦头,最终于1943年抵达延安。
“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……”伴随着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》的激昂旋律,王桂霞亲历了大生产运动。为响应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号召,身材瘦小的她日夜跪地纺线,臀部磨出脓包仍不下火线,最终超额完成任务,荣获“突击手”称号。彼时生活极度艰苦,她和战友们经常徒步数十里打柴挖野菜,既要防备野兽袭击,又要警惕敌人来犯,但王桂霞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
“我们使用游击战术,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退,躲到高粱地、玉米地里。”从学校到战场,虽然王桂霞只是轻描淡写地诉说往事,但回忆战场的残酷,她仍然痛苦不堪:“那时候我们部队在山西一带,战场多是在平地上,我们的武器装备差,死伤的人数远远比敌人多。”
1945年,王桂霞完成抗大七分校的学习培训,被分配到358旅野战医院救护队当护士,在山西、陕西抗日战场上救治伤员。“战争无情,炮弹子弹不长眼睛,哪里有伤员,我们就去哪里,尽可能挽救伤员生命。”王桂霞说,她和战友经常穿越前线为伤员包扎,轻伤员经过简单包扎后立即重返战场,重伤员则转送至后方医院。当时,野战救护点就设在村庄老百姓家中,医疗条件极为简陋。
“战场上伤员走不动,要靠医护人员背或拖。我个子小,背不动就拉,能救一个是一个,有时候根本来不及救治,很多伤员就死在战场,战争真的是太残酷了。”王桂霞已数不清自己当时救治了多少伤员,“反正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,将伤员紧急救治后送到当地的救护所。”她至今还感念当地思想进步的老百姓,帮忙一起救治伤员。
当日军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,她和战友激动地相拥、跳跃,久久不能平息。她说:“一直盼着这一天,真是太高兴了!”1951年,王桂霞随部队进军大西南,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担任药剂师,后进入军医大学深造,并以全科5分的优异成绩毕业。她将自己所学用于工作中,经常加班研制新药剂,用专业知识服务部队。即便离休后,她仍坚持宣讲伟大的革命精神,用一个个鲜活、有血有肉的故事,浸润年轻一代的心灵。
“父母亲均是革命军人,他们未曾留下万贯家财,却用一生的行动为我们书写了最珍贵的‘精神家书’。”王桂霞的次子何国明说,父母身上闪耀的忠诚信仰、坚韧品格与赤子情怀,如同不灭的星火,始终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,更在岁月沉淀中熔铸成质朴而厚重的家风,代代传承,滋养后人。
历史的硝烟已凝成相框里的一张张影像。在近六十载的革命生涯中,王桂霞获得“保卫延安”“解放大西南”等十余枚勋章,事迹载入《贺龙奖学基金纪念册》。她的故事,是千万抗战老兵的缩影——用鲜血浇灌信仰,以平凡铸就伟大。
临别时,记者看到王桂霞老人家旁一棵挺拔的白玉兰树。它静立在庭院中,身姿挺拔如卫兵,枝干如铁,透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刚毅。仰头望去,湛蓝的天成为纯净的画布,衬得白玉兰树愈发纯洁、坚韧,这既照射出王桂霞一生的品质,又是对革命者初心的礼赞。
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荣穗 邹宇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