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籍华人能向中国使领馆申办公证吗?
“您好,我是本次列车乘警,温馨提示您列车车厢拥挤,加之夏天炎热,穿着清凉,乘车期间,如遇不文明行为,或者不法侵害,请迅速联系列车工作人员,或拨打车厢两端的报警电话,我们会第一时间向您提供帮助……”近日,胡女士分享了自己身穿一条吊带裙乘坐高铁,上车后收到一名女乘警发放的温馨提示卡片的经历,并配文“安全感、舒适感满满”。
胡女士乘坐高铁收到的温馨提示小卡片
对此,西安铁路公安局西安公安处乘警支队方面表示,“希望通过这种直观、便捷的方式,让旅客在遇到不法侵害和报警求助时能快速联系到列车乘警,让大家能拥有一个平安、愉快的旅程。”
此事引发热议后,尽管有人认为“穿着清凉”等具体表述值得商榷,但总体而言,这一举措还是获得了被提示者和网友的广泛赞誉。对此,不少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指出:公共服务拿捏好“边界感”、提升精细化水平,是获得公众认可而非反感的关键。
在公共场合提醒“穿着清凉”的女性注意安全,其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。毕竟,女性如何穿着属于个人选择的范畴,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,就不该被随意评判和干预,更不该被“受害者有罪论”所绑架。此次乘警的温馨提示卡片之所以没有“翻车”,首先就在于其特别注意到了事实陈述与价值评判的区别。
正如新京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分析的:暑运期间,列车乘客一般较多,容易发生拥挤,甚至也为猥亵提供了便利,乘警针对“穿着清凉”群体的提示,本质上是基于治安数据和办案经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,属于事实层面的判断。
而如果提示方式和使用措辞不当,则很容易被标签化解读,让人产生被“另眼相看”的感觉。作者指出:温馨提示卡片中,既没有“穿得少易受害”等类似“受害者有罪论”的倾向,也没有“应当穿着得体”“避免过于暴露”的道德规训,对个人的选择权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。在求助方式上,小卡片也明确提示可以“联系列车工作人员”“拨打车厢两端的报警电话”,将抽象的“注意安全”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指引。这也是胡女士读完卡片内容后感到“字里行间都是善意”的原因。
西安铁路公安局西安公安处乘警在列车上向旅客发放“安全出行温馨提示小卡片”。图片来源: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
潇湘晨报发表的《穿吊带≠招危险!这张高铁小卡片为何引来好评如潮》一文,则从“舒服的公共沟通”层面进行了解读。此前,“化妆被列为高铁不文明行为”宣传片乌龙、受害者被苛责“穿得太少”等公共事件中,引发争议的重点往往不在于是否该进行必要提醒,而是提醒的态度和方式。
作者认为,“大众怕的从来不是‘有风险要注意’的善意,而是那些裹着关心外衣的规训和审判。”高铁发放小卡片的提醒方式则非常温和,“既点出‘穿着清凉可能需要更留意安全’的现实,又用‘我们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’的承诺托底,把尊重融进字缝中。”
这种未雨绸缪的提醒方式,既有利于务实保障公共秩序和乘客权益,又彰显了较强的共情能力,避免造成尴尬和不必要的冒犯,其背后是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与治理精度。对此,新京报评论文章总结道:“边界感是一种高级的共情,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治观念的增强,这种共情,理应成为公共场域的常态。”
当然,此次发放温馨提示卡片的做法,并非唯一的标准答案。红星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建议:为避免针对个人发放提示卡可能造成的误解和尴尬,可以考虑借助电子屏滚动播放或广播形式传达。而且,“与争论该不该提醒女性相比,更为关键的是,构建让骚扰者不敢伸手的威慑环境,任何人,无论性别、老幼,一旦遭遇不法骚扰和侵害,都能够快速求助,受害者的权益都能得到有效捍卫。”(任冠青)